有需必应、无事不扰,这是成都打造的政企交流新格局。8月4日,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。
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辉介绍了该区新探索推出了“白、灰、黑”名单信用监管体系。
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辉
只要企业信誉好
就能获得“免检金牌”
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,今年以来,新津区持续推进行政检查制度创新和数字赋能,探索开展“白、灰、黑”信用监管,通过企业信用画像、部门综合评估、分级分类监管,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,努力做到对守信者“无事不扰”,为企业减负,为发展赋能,推动监管效率和发展质效“双提升”。今年1-6月涉企检查总频次再降低8.6%,实现经济增长6.9%。在新津,只要企业信用好,就可以获得“免检金牌”,大家也把这个政策贴切地形容为“信用臻选,直接免检”。
具体做法及成效有三个方面:首先,以“数据”为基础,开展企业信用精准画像。依托“智慧蓉城”系统,以“报表通”平台为载体,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,从行政监管、行政处罚、信用惩戒、违法犯罪、行业评价5个维度,划分为17类信用风险,利用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辅助,一键生成单个企业“信用档案”。截至目前,全区汇集了3.8万户经营主体全量数据、8000余条“四上”企业信用数据,构建了完整企业信用数据库体系,服务企业更精准。
其次,以“等级”为标尺,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管理。建立“白、灰、黑”三级企业认定标准,无行政处罚纳入“白名单”,有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次数较多的,分别纳入“灰名单”“黑名单”,名单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实行动态管理。截至目前,已形成工业、餐饮、医美等14个行业领域“白、灰、黑”名单,按行业推进分类施策,服务企业更专业。
再次,以“分级”为依托,推动行政检查降频提效。建立了“免检、少检、必检”差异化检查机制。“白名单”实行“触发式”监管,“灰名单”推行柔性执法,“黑名单”实行全覆盖监管。行业部门把更多精力用于强服务、优环境、促发展,企业有更多时间搞生产、抓创新、拓市场,实现“检查频次做减法、监督效能做加法、服务企业做乘法”。新津区是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要承载地,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2亿元,规模全市第一。
信用监管改革带来“松绑”效应
企业对发展充满信心
有一家位于新津区的国内食品领域头部企业,其热销的超级大单品“小酥肉”已经连续四年全国销量第一,一年销售额约14亿元。过去,这家企业每年要接受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多次检查,实行“白、灰、黑”信用监管以后,因企业信用等级好被纳入“白名单”,企业拿到了“免检金牌”。 检查少了,企业腾出来更多的精力去扩市场、抓生产。最近,企业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,正全力推动他们的产品拓展海外市场。目前已出口到澳大利亚、新加坡等6个国家和地区,这段时间企业正在对接新西兰和非洲等地的客户,加速“蓉品出海”,让咱们的成都地道风味走向世界。
检查少了,但是对企业的真诚服务是不会减少的。现在,各部门到企业主要以服务为主,比如为企业提供了《“一业一册”合规经营指南》10余份,涵盖安全生产、应急消防、生态环保、市场监管等领域,让企业能够安安心心生产、放放心心经营。
还有一家成都市新能源链主企业,今年也因为“信用臻选”被纳入了“白名单”,最近正迎来他们的生产旺季,减负赋能让企业在旺季中全速冲刺生产。信用监管改革带来的“松绑”效应,也让企业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,这家企业将今年的产值目标定在了10亿元,较去年增长20%。
新机制落地后,进一步推动了新津当地的经济发展,今年1-6月新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.4%,同比提高了2.3个百分点。
下一步,新津区将继续扩大监管覆盖面,深化智慧无感监管,让信用评价结果在融资、政策支持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,真正让“诚信”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“通行证”。